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
魏鲁明1 余登利2
1(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沿河565300 )
2(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荔波 558400)
摘要:通过调查发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已知有兰科植物27属59种。初步研究了其种类组成、资源分布、珍稀种类及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保护措施
The Resources of Orchidaceae in Mayanghe Nature Reserve
Wei Luming1 Yu Dengli2
(1、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Yanhe ,565300
2、Maol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dministration,Libo,558400)
Abstract: A total of 28 genera and 60 species of Orchidaceae were recorded in the Mayanghe Nature Reserv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resources distribution, rare species, and the threats to the Orchid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s well,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given.
Key words: Natural Reserve; Orchidaceae; Protection measures
2013年4月,由贵州省林业厅主持,贵州大学和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了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我们先后考察了保护区内的凉桥、大河坝、贵阳坝、龙清潭、岩头关、洪渡河、竹巴岩、付家河、熊池、锯齿山等地,对这些区域的兰科植物的种类、分布、习性、生境及资源量进行了全面调查。
1.种类组成
通过对多次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整理和鉴定,已知麻阳河保护区有兰科植物27属59种。其中以兰属的种类最多,达9种,占贵州的兰属种类17种的52.9 %;其次是虾脊兰属,有6种,白芨属、羊耳蒜属、石斛属各有3种;其余各属种类多为1-2种。见表1。
表1 麻阳河保护区兰科植物名录 |
||||||||
中名 学名 |
生活型 |
分布地点 |
海拔(m) |
生境 |
||||
1. 杓兰属 Cypripedium Linn |
||||||||
|
1. 扇脉杓兰 C.japonicum |
地生 |
尚家盖 |
1100-1200 |
山地林下 |
|||
|
2. 绿花杓兰 |
地生 |
尚家盖 |
1100-1200 |
山地林下 |
|||
2. 兜兰属 Paphiopedilum |
||||||||
|
3.硬叶兜兰 P.micranthum |
半附生 |
贵阳坝 |
700-800 |
林下岩石上 |
|||
|
4. 麻栗坡兜兰P.malipoense |
地生 |
贵阳坝 |
700-800 |
山地林下 |
|||
3. 兰属 Cymbidium |
||||||||
5. 春兰C.goeringii |
地生 |
万家 |
800-1000 |
山地林下 |
||||
6. 春剑 C.goeringii |
地生 |
龙清潭 |
500-700 |
山地林下 |
||||
var.longibracteatum |
||||||||
7. 寒兰C.kanran |
地生 |
万家 |
1000-1300 |
山地林下 |
||||
8. 蕙兰C.faberi |
地生 |
龙清潭 |
600-800 |
山地林下 |
||||
9. 套叶兰C.cyperfolium |
地生 |
龙清潭 |
600-1100 |
山地林下 |
||||
10. 建兰C.ensifolium |
地生 |
贵阳坝 |
500-800 |
山地林下 |
||||
11. 多花兰 C.floribundum |
地生 |
付家河 |
400-600 |
河边悬崖上 |
||||
12.兔耳兰 C.lancifolium |
地生 |
全区广布 |
400-1000 |
山地林下 |
||||
13. 峨嵋春蕙 C.faberi var. omeiense |
地生 |
凉桥 |
350-500 |
山地林下 |
||||
4. 金佛山兰属 Tangtsinia |
14.金佛山兰 T.nanchuanica |
地生 |
大坪 |
1000-1100 |
山地林下 |
|
5. 斑叶兰属 Goodyera R.Br. |
|||||
15. 大花斑叶兰 G.biflora |
地生 |
锯齿山 |
1000-1100 |
山地林下 |
|
16.大斑叶兰G.schlechtendnliana |
地生 |
尒窝坝 万家 |
700-900 |
山地林下 |
|
6. |
|||||
17. 白芨 |
地生 |
龙清潭 |
500-550 |
河边岩石上 |
|
18. 小白芨B.formosana |
地生 |
锯齿山 |
1000-1100 |
山地林下 |
|
19. 黄花白芨B.ochracea |
地生 |
黎家坝 七科坝 |
800-1000 |
山地林下 |
|
7. 头蕊兰属 |
|||||
20.金兰 C.falcata |
地生 |
尚家盖 |
1100-1200 |
山地林下 |
|
21.银兰 C.erecta |
地生 |
尒窝坝 竹巴岩 |
800-1000 |
山地林下 |
|
8. |
|||||
22. 绶草S.sinensis |
地生 |
锯齿山、长依坝 |
1000-1200 |
山地草坡上 |
|
9.舌唇兰属 Platanthera L.C.Rich |
|||||
23.密花舌唇兰 P.hologlottis |
地生 |
付家河 岩关关 |
600-800 |
山地林下 |
|
24.舌唇兰 P.japonica |
地生 |
尚家盖 |
1100-1200 |
山地林下 |
|
10.火烧兰属 Epipactis |
|||||
25.大叶火烧兰 |
地生 |
锯齿山 |
1000-1200 |
山地林下 |
|
11.鸟足兰属Satyrium Sw. |
|||||
26. 鸟足兰 |
地生 |
锯齿山 |
1000-1200 |
山地林下 |
|
12.开唇兰属 Anoectochilus |
|||||
27.艳丽开唇兰 |
地生 |
付家河 岩关关 |
600-800 |
山地林下 |
|
13. 独蒜兰属 |
|||||
28.独蒜兰 P.bulbocodioides |
附生 |
贵阳坝 |
500-700 |
林下岩石上 |
|
14. |
|||||
|
29.毛葶玉凤花 H.ciliolaris |
地生 |
锯齿山 |
800-1000 |
山地林下 |
30.线瓣玉凤花 H. fordii |
地生 |
贵阳坝 |
500-700 |
山地林下 |
|
15. 天麻属 Gastrodia |
|||||
31. 天麻 G.elata |
腐生 |
锯齿山 |
1000-1200 |
山地林下 |
|
16. 竹茎兰属Tropidia |
|||||
32.阔叶竹茎兰T.anguiosa* |
地生 |
竹巴岩 |
600-800 |
山地林下 |
|
17. 虾脊兰属 Calanthe R.Br. |
|||||
33. 虾脊兰 C.discolor |
地生 |
贵阳坝 |
700-900 |
山地林下 |
|
34. 三褶虾脊兰 C.triplicata |
地生 |
贵阳坝 |
700-900 |
山地林下 |
|
35.剑叶虾脊兰 C.davidii |
地生 |
锯齿山 |
1000-1200 |
山地草坡上 |
|
36.三棱虾脊兰 C.tricarinata |
地生 |
凉桥 |
350-500 |
山地林下 |
|
37. 泽泻虾脊兰C. alismaefolia |
地生 |
贵阳坝 |
700-800 |
山地林下 |
|
38.天府虾脊兰C.fargesii |
地生 |
锯齿山 |
1000-1200 |
山地林下 |
|
18.鹤顶兰属 Phaius |
|||||
39.鹤顶兰 |
地生 |
锯齿山 |
1000-1200 |
山地草坡上 |
|
40.黄花鹤顶兰 |
半附生 |
岩头关 四合头 |
600-700 |
河边悬崖上 |
19. 羊耳蒜属Lipatis |
|||||||||
41.见血清 L.nervosa |
地生 |
穿千 |
600-800 |
山地林下 |
|||||
42. 羊耳蒜 L.japonica |
地生 |
穿千 |
600-800 |
山地林下 |
|||||
43. 大花羊耳蒜L. distans |
附生 |
大河坝 龙清潭 |
400-600 |
林下岩石上 |
|||||
44.柄叶羊耳蒜 L.peKolata |
地生 |
贵阳坝 |
500-700 |
山地林下 |
|||||
20.毛兰属 Eria Lindl. |
|||||||||
45.菱唇毛兰 |
附生 |
贵阳坝 |
400-600 |
河边悬崖上 |
|||||
46. 半柱毛兰 Eria corner |
附生 |
大河坝 龙清潭 |
400-600 |
河边悬崖上 |
|||||
21. |
|||||||||
47. 罗河石斛D.lohohense |
附生 |
缠溪河 龚溪口 |
300-400 |
河边悬崖上 |
|||||
48. 石斛D.nobile |
附生 |
锯齿山 |
1100-1200 |
林中树干上 |
|||||
49.长距石斛D.longicorum |
附生 |
大堡 |
1000-1200 |
林中树干上 |
|||||
22. 石仙桃属 Pholidota Hook. |
|||||||||
50. 云南石仙桃 P.yunnanensis |
附生 |
缠溪河 付家河 |
300-500 |
河边悬崖上 |
|||||
23. 石豆兰属 Bulbophyllum Thou. |
|||||||||
51. 梳帽卷瓣兰 B.andersinii |
附生 |
缠溪河 龙清潭 |
300-500 |
河边石壁上 |
|||||
52.广东石豆兰 |
附生 |
熊池 岩头关 |
400-500 |
河边石壁上 |
|||||
53.伞生石豆兰B.umbeUatum |
附生 |
大河坝 凉桥 |
300-500 |
河边石壁上 |
|||||
24.隔距兰属 Cleisostoma |
|||||||||
54.大序隔距兰 |
附生 |
龙清潭 |
700-900 |
林中树干上 |
|||||
25.盆距兰属 Castrochilus D. Don |
|||||||||
55.宣恩盆距兰G.xuanenensis |
附生 |
龙清潭 |
700-900 |
林中树干上 |
|||||
56.细茎盆距兰G.intgrmedius* |
附生 |
竹巴岩 |
600-800 |
林中树干上 |
|||||
26.钗子股属 Luisia |
|||||||||
57.钗子股 |
附生 |
龙清潭 |
700-900 |
林中树干上 |
|||||
58.叉唇钗子股 L.teres |
附生 |
大河坝 |
400-500 |
林中树干上 |
|||||
27.万带兰属Vanda W.Jones ex R.Br. |
|||||||||
59. 琴唇万代兰 V. concolor |
附生 |
大河坝 凉桥 |
350-500 |
林中树干上 |
从生活型上看,地生种类有
41种,占69.5%,而附生的种类为17种,仅占28.8%,另有腐生1种,即天麻。麻阳河保护区的纬度虽已较高,但石斛属、石豆兰属、石仙桃属、钗子股属、盆距兰属、隔距兰属、万带兰属等附生兰花种类尚有一定种类,这与该区的地形地貌和岩性有重要关系。
2. 资源分布
麻阳河保护区处于大娄山脉北东段,主要分布于乌江的两条支流麻阳河和洪渡河的深切割沿岸地带。区域地貌属黔北中山峡谷。保护区以石灰岩山地为主,单面山和箱状谷发育。区内地形分布高差大,切割强烈,多数山峰海拔在1000-1300m之间,个别可达1400m以上。最高海拔一碗水梁子1441米,最低海拔280m,位于保护区内洪渡河下流龚溪口,相对高差达1100米以上。麻阳河、洪渡河及其支流多峡谷,谷底海拔多在350米左右,谷两岸山顶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峡谷相对高差多在600米—900米之间,山坡陡峻,切割强烈,多悬崖峭壁。在海拔500米—1000米之间,常有呈近似于等高的狭窄带状侵蚀台阶,构成了颇具特色的层状山岳地貌景观及特殊的溶蚀构造深切割峡谷地貌景观。由于整体受褶皱和断裂构造的控制,区内形成了碳酸岩山地、断层地貌、河谷地貌及岩溶地貌的组合,地貌类型多样,景观奇特,洼地、漏斗、溶洞、落水洞、地下河、陡崖、石峰等溶蚀崩塌地貌分散在区内,为区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貌环境。
麻阳河保护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地带性自然植被应为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地形、人为活动影响等原因,常绿阔叶林实际面积不多,出现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草坡等多种植被。作为人为特殊经营的林分—栓皮栎林还具备落叶林的外貌。受地形变化影响和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原生植被保存不好,大部分植被表现出较强的次生性。大量的人工植物群落(包括农耕地)和现存的次生性植物群落交错镶嵌,仅在一些局部地段如锯齿山、岩头关、贵阳坝、大河坝和局部人为活动少的断层阶地上能见到具备原始性的植物群落。因地貌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兰花自身的生长习性的不同,其野生兰科植物的分布也不尽一致。兰属中的春兰、春剑大多分布在区风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和马尾松阔叶混交林中,且有一定的数量。大部分地生兰如兔耳兰、虾脊兰、斑叶属、开唇兰、杓兰、玉凤花、独蒜兰、竹茎兰、羊耳蒜等的种类和石斛等附生种类多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的锯齿山、贵阳坝、竹巴岩、岩头关、万家、穿千、熊池等狭窄带状侵蚀台阶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部分地生兰如绶草、头蕊兰、白芨、头蕊兰、、鸟足兰、舌唇兰、火烧兰、鹤顶兰等多分成在海拔1200—1400米的锯齿山、雪花盖、沙坪、黎家坝等地的山地灌木林、灌丛和草坡中。兜兰、石仙桃、石豆兰、毛兰、钗子股、万代兰、隔距兰、盆距兰、黄花鹤顶兰、大花羊耳蒜等附生和半附生兰花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麻阳河沿岸的大河坝、龙清潭及付家河和洪渡河、兰字河等河流峡谷两岸的森林树干和悬崖峭壁上;石斛属种类则分布在锯齿山、老虎坝、雪花盖等海拔相对较高、原生植被保存较完好、雾气较重的山顶、山脊一带;珍稀种类杓兰分布在海拔1100左右的大坪一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硬叶兜兰和麻栗坡兜兰多分布在麻阳河沿岸台状地带上。杓兰则只分布于锯齿山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
麻阳河保护区的兰科植物植物种类与邻近的梵净山、大沙河等保护区相比,其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原生植被保存不好,大部分植被表现出较强的次生性。但与其它地区有明显不同的是,其附生种类较多且尚有一定的种群数量,这是因麻阳河深切割、低海拔的峡谷地貌和碳酸岩性所致。兰属中的一些种类,如春兰、蕙兰、套叶兰等在野外尚有一定的数量,特别是套叶兰,在龙清潭至万家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有较大的种群密度。
3. 珍稀种类
兜兰属是兰科植物中具有较高研究和观赏价值的种类,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麻阳河现发现有两种兜兰:硬叶兜兰和麻栗坡兜兰。硬叶兜兰在我国分布于贵州、广西和云南的石灰岩地区,在贵州兜兰属植物中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从黔南、黔西南至黔中的贵阳、安顺及黔东北的江口、德江、沿河一带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石灰岩地区均有分布,是兜兰属中花色变异较大的一个种,有淡紫、粉红、红白、黄白、黄红及白色等,以其作母本的栽培杂交种已有很多,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麻栗坡兜兰是兜兰属已知种类中原始的代表,是一个从杓兰属向兜兰属演化的中间类型或过渡类型。花较大,黄绿色,花瓣上有紫褐色条纹,唇瓣上有淡的紫色斑点。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非常稀少,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香花型优良杂交亲本,是兜兰中的珍稀种类。以前仅在贵州南部的兴义、荔波、望谟有分布,现在贵州北部的大沙河保护区和东北部的麻阳河保护区均有发现。
杓兰属隶属于杓兰亚科,是兰科植物中比较原始的类群,全世界约有50种,分布于东亚、北美、欧洲等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山地。杓兰属植物大多数花色艳丽,花形奇特,其唇瓣状如拖鞋,故有”拖鞋兰”之称,是兰花家族中花大而醒目的类群,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在英国,杓兰因其稀世之美被称为”女神之花”。 中国是杓兰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已发现有32种,广布于自东北地区至西南山地和台湾高山,生于湿润山谷、亚高山草甸,绝大多数种类均可供观赏。其中不少的种类属于我国的特有种。常见种类有:大花杓兰、扇脉杓兰、黄花杓兰、西藏杓兰、毛杓兰、山西杓兰、紫点杓兰、云南杓兰等。
贵州目前发现杓兰属有三种:西藏杓兰、扇脉杓兰和绿花杓兰。西藏杓兰只分布于贵州西部地区,扇脉杓兰和绿花杓兰在贵州中部北部地区的海拔1300以上的中山地貌上均有分布,但近些年在野外考察中已很难发现。而在麻阳河考察中在锯齿山一带发现了两种杓兰:扇脉杓兰和绿花杓兰,实属罕见,种数量已极为稀少,多为零星生长的单株。扇脉杓兰,又名扇叶杓兰、扇花杓兰,因叶片扇形,具扇形辐射状脉直达边缘而得名。绿花杓兰,其花绿色至绿黄色,为美丽的观花观叶植物。目前由于人类对杓兰野生环境的破坏和对杓兰的过度采挖,再加上杓兰自身繁殖速度的缓慢,其野生资源已面临枯竭而成濒危物种,迫切需要对杓兰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
石斛是珍贵的药用兰科植物,麻阳河锯齿山一带海拔较高地区,林深雾重,适宜石斛生长,过去曾是贵州石斛的主要产区。但由于原生性森林植被的破坏和人为的采挖,其资源量已急剧下降,此次考察在野外已很难看到野生的石斛,只在锯齿山附近的车塘沟、三家田及雪花盖、黎家坝等地有少量的石斛种类被群众采回家中栽植。
4. 面临的威胁
麻阳河保护区的野生兰科植物,其大部分种类资源数量贫乏,分布范围狭窄,正陷入渐危或濒危状态,究其原因,除兰科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外,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一是原生性森林植被的破坏。麻阳河保护内的各种原生性的森林植被,由于在建保护区前的采伐林木、土地开垦、薪材烧炭、放牧烧荒等人为原因,曾遭到了大面积的破坏,除在锯齿山、麻阳河、兰字河、洪渡河等河流峡谷两侧峭壁及峭壁上的石灰岩山峰尚残留有具备原始性的自然植被外,原生林已残存不多,现有的林分多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针叶林和枫香林、栓皮栎林、木荷林、响叶杨林等次生林及大面积山地灌木林和藤刺灌丛,且大量的人工植物群落(包括农耕地)和现存的次生性植物群落交错镶嵌。核心区锯齿山一带在建保护区前曾有严重的伐木烧炭和经常性的森林火灾,致使这一带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遭受到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的藤刺灌丛和荒山草坡,使兰科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二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受到过度的采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群众对野生兰花的乱采滥挖的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针对兰属植物和药用兰花石斛、白芨、独蒜兰等,导致这些种类资源量急剧下降,濒于灭绝。兜兰属的种类,因近些年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遭受到疯狂的采控,已到灭绝的边缘。
5. 保护对策与措施
5.1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绝大多数兰科植物的生长都必须依托于森林,其与森林息息相关,一旦失去森林的庇护,兰科植物就会消失和灭绝。由于历史及其它原因,目前麻阳河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林种结构单一,森林资源退化,对兰科植物的生长威胁很大,一些种群量小、栖息地狭窄的种濒临灭绝,因而必须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原生性森林的保护力度,严禁砍伐天然林、土地开垦、樵采烧炭、放火烧荒等现象,以保护野生兰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5.2 加强对养殖业的管理
麻阳河保护区内现有村寨和人口众多,生活贫困,养殖业仍是当地群众的主要产业之一。大量的牛羊对保护区的森林植被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特别是山羊的养殖,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极大。除了对森林环境的影响外,野外放牧羊群和牛群还以兰科植物作为其食料,对野生兰科植物更是毁灭性打击。但当地政府又将山羊养殖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因而必须严格管理,只允许在实验区养殖,缓冲区和核心区坚决不允许养殖和放牧。
5.3 开展兰花保育的宣传教育工作
兰科植物的所有种类均已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植物,但对于在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他们并不知晓何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更不知道这些植物所具有的重大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只知道兰草可以卖钱。因此保护区管理部门要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宣传兰科植物所具有的重要保护价值,告诫他们采集和贩卖野生兰花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处罚,以提高人民群众爱护兰花、保护兰花的自觉性。同时,要对保护区工作人员进行野外兰花识别和保护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保护管理水平。
5.4 开展兰花人工繁育的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合理利用
我国自唐代就开始栽培兰花,有着悠久的栽兰养兰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拥有最多爱好者的国家。中国人对兰花的欣赏已远远超出兰花的本身,而是和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兰花文化。但人们对兰花的需求和有限的野生兰花资源产生了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通过科学手段,开展人工繁育和人工栽培,满足市场对兰花资源的需求,实现兰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内的一些科研院所和养兰基地在部分兰花的组织培养技术上已取得成功,可对一些观赏价值大的种类进行人工繁育,以满足兰花爱好者的需要;此外,省内一些地区开展了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的人工培植,并取得了成功。可学习和借鉴这些地区的经验,在保护区内开展药用兰科植物石斛、白芨、独蒜兰等的人工种植,既可满足社会对此类药用植物的需求,又可让区内群众脱贫致富。
5.5 继续开展兰科植物的研究工作
麻阳河保护区地处贵州东北部,是武陵山区的重要区域,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峡谷深切,峭壁耸立,峰高雾重,林密草茂,,为兰科植物的生长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理论上兰科植物应较丰富,不应只有此次考察的60余种。主要原因是保护区的部分核心区,如锯齿山、付家河、洪渡河峡谷的部分地段,由于交通困难和其它原因,此次考察都未深入其中,也就难以得出全面的资料。因而今后要在此次考察的基础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深入保护区的核心区,进一步开展野生兰科植物的调查工作,以得出更加全面详实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郎楷永,陈心启,罗毅波,等. 中国植物志(第17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陈心启,吉占和,郎楷永,等. 中国植物志(第18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
吉占和,陈心启,罗毅波,等.中国植物志(第19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4] 陈谦海. 贵州植物志(第10卷)〔M〕.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4.
[5] Jin XH(金效华),Tsi ZH(吉占和),Qin HN()覃海宁),et al.2002. Novelities of the Orchidaceae of Guizhou , china(贵州兰科植物增补)〔J〕.Acta Phytotax sin(植物分类学报),40(1):82—88
[6] Wei LM(魏鲁明). Additions to the Orchidaceae of Guizhou Province(贵州兰科植物的新记录)〔J〕.Guihaia(广西植物), 2009.29(4): 430—432
[7]Wei LM(魏鲁明). Additions to the Orchidaceae of Guizhou Province(贵州兰科植物的新资料 )〔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4):
[8] Chen Xinqi et al. 2009. Orchidaceae. In: Wu Z. H. & Raven P. H. (eds.). Flora of China 25 : 350, 357. Beijing : Science Press & St. Louis :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