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河保护区黑叶猴食土行为初报
麻阳河保护区黑叶猴食土行为初报
王华1,肖志2,余波1,Isidoro Riondato3, 张鹏2, 颜修刚2, 牛克锋1,3*
(1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江口 554400;2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沿河 565300;3意大利都灵大学,意大利 都灵,10123),
摘要:2013年4月22日在近距离观察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菇坝片区的黑叶猴时,首次发现了黑叶猴有取食泥土的行为。我们认为吸附采食成熟叶片中的单宁等毒素可能是黑叶猴食土的主要原因。未来的研究需对黑叶猴的食土行为和所食土样进行分析来进一步理解这一现象的生态学意义。
亚洲叶猴是非人灵长类中以叶为主食的一类。然而除了食用树叶、果实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以外,以往的研究发现在这类灵长类中,有几种也已发现具有取食泥土的行为,例如,仰鼻猴属的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川金丝猴(R. roxellana)、滇金丝猴(R. bieti)(杨业勤等,2002; Zhao et al., 2013; Li et al., 2014)以及红腿白臀叶猴(Pygathrix nemaeus)和银叶猴(Trachypithecus cristatus)(Rawson & Bach, 2011)。吸附采食成熟叶片中的毒素或补充矿物质的摄入被认为上述这些物种食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属灵长目,疣猴亚科,乌叶猴属,是亚洲叶猴的成员之一,分布于越南北部和中国的贵州、广西和重庆(Hu, et al., 2011)。中国贵州省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栖息地着这一物种全球数目最大的野外种群,有554只(牛克锋等,2015)。由于该保护区部分黑叶猴与当地人类分布有着明显的重叠,已经导致该区部分黑叶猴与人类的近距离频繁接触,从而为这一羞怯的物种稀少行为的观察和获取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本文在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研究全天候跟踪观察一群黑叶猴时,首次报道了该猴群采食泥土的现象。
方法:
2013年4月20-30日,我们对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香菇坝村的H群黑叶猴进行观察。由于该区的活动范围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区域紧靠,猴群几乎不怕人;加之胡刚等在我们观察之前 (Hu,2011; Hu et al. 2011; 陈波等,2013; 潘红星等,2013),已经对这些猴群进行了很好的驯化,因此几乎每天我们都能进行跟踪。我们的观察一般从早上7:30开始至傍晚19:30。H群有9只个体,1只成年雄猴、4只成年雌猴、2只青年个体和2只婴猴(王彬等,2015),猴群在香菇坝公路边的崖壁上,下面的公路上时常有汽车经过。我们采用Ad libitum的方法 (Altmann, 1974) 对黑叶猴个体的食土行为进行了记录。
结果:
图1. 成年雌性黑叶猴食土行为
时间 |
年龄—性别组 |
取食次数 |
14:12 | 幼猴 | 1 |
14:13 | 帯婴成体雌猴 | 3 |
14:30 | 青年猴 | 1 |
15:45 | 青年猴 | 1 |
表1. 黑叶猴的食土行为事件
在4月22日的观察中,我们记录到了在进行采食大量叶片后,H群4只个体上到2米高的一处地方取食泥土( 表1,图1)。其中有3只个体的取食过程,我们用录像机进行了拍摄,过程描述如下:首先,一只带婴雌猴爬上崖壁上一处长有少许植物,并有泥土裸露约30cm²的地方,抓起一把放入口中咀嚼,连续取食3口,咀嚼时间为29秒,随后离开;稍后,另一只青年猴接着爬上去,在同一个地方也抓上一把泥放入口中咀嚼,咀嚼时间为41秒,之后离开。发现有1只带婴雌猴取食泥土。所有4只个体取食泥土的地点均为同一地点,泥土采食量也不大,一次只是抓一把放入口中咀嚼。4只取食泥土的个体中,取食次数最多的是1只带婴雌猴,抓食3次(表1)。
讨论:
嗜土癖即动物采食泥土的行为在动物界中特别是非人灵长类中比较普遍。本次研究首次证实了麻阳河保护区的黑叶猴也同样具有取食泥土这一行为,这也是在该物种首次报道这一现象。关于黑叶猴吃土行为的原因我们推测可能不止一个。正如以前的研究所表明的食土行为的功能对同一物种或不同物种而言可能存在着多个功能。目前关于灵长类取食泥土功能的几个假说(Krishnamani & Mahaney,2000),如补充矿物质、吸附毒素、调节体内Ph值、预防腹泻、预防寄生虫、促进体内铁合血红蛋白的形成、味觉的刺激、食物极度缺乏时充饥之用等,本文将分别从几个可能的假说对黑叶猴取食泥土这一行为展开讨论。
(1)吸附毒素假说:由于本次猴群取食泥土的时间是4月22日,尽管是春季可是由于该群小的活动家域,使得其在我们的研究地点经我们观察发现猴群采食大量成熟叶片 (牛克锋,未出版资料)。由于成熟叶片中单宁等次生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因此具有一定粘度的土壤中可能对这些毒素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Krishnamani & Mahaney,2000)。
(2)其他假说:补充矿物质假说、预防寄生虫假说、调节体内Ph值、预防腹泻、促进体内铁合血红蛋白的形成、味觉的刺激、食物极度缺乏时充饥之用等假说虽然在其他灵长类中也曾被认为是灵长类食土的原因(Mahaney et al.,1997; Krishnamani & Mahaney , 2000),可是在本研究中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暂时无法证实上述原因是否也在黑叶猴猴群的食土中扮演着一定的作用。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对黑叶猴食土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除了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外,还需要对黑叶猴食土的土样进行化学分析(Mahaney et al.,1997),这将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黑叶猴的食土行为,也便于对不同的灵长类的这一行为进行比较研究。
【审核: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
【来源:兽类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