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022 年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自评表

附件 1

2022 年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自评表

填报单位: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联系人及电话: 张璠 15761633194

 

基地名称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



吴安康

通讯地址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团结街道滨江大道652

邮政编码

565300

科普分管部门

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联系人

张璠

传真电话

0856-8220029

电子邮箱

276291066@qq.com

联系电话

15761633194

成立时间

201312

科普教育基地类型:社会公益性

上级主管部门

贵州省林业局

行业类别

林业

单位性质

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

宣传栏(总长/)

2km

占地面积(m2)

655

建筑面积(m2)

355

科普展示面积(m2)

195

员工总数

27

科普专职人员

0

科普兼职人员

2

2022 年经营性收入 ( 万元 )

0

2022年科普经费支出 (万元)

170.74

 

 

 

科普经费 来源

上级拨款占比例

100%

 

 

 

已投入科普设施
建设资金(万元)

科普馆

0

社会捐助占比例

0

宣传廊

13.15

活动收入占比例

0


157.59

经营性投入占比例

0


0

2022 年开 放天数

0

2022 年接纳参观人数

0

科普宣传教育主要学科领域

黑叶猴保护研究

 

 

 

 

 

 

 

基本情况简介: (资源条件、科普设施、机构、队伍等) :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

麻阳河保护区地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部的两县交界地带。保护区总面积31113公顷(466695亩),是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叶猴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因乌江干流彭水电站蓄水,保护区内的麻阳河、洪渡河水位上升,回水形成了大面积的河流湿地,保护区又成为贵州最大的河流湿地类型的保护区。

(一)自然资源及民族文化情况

1、动物资源

保护区已查明的脊椎动物共有278种。其中兽类37种,鸟类149种,两栖爬行类44种,鱼类48种。

在兽类中有12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Ⅰ级保护动物黑叶猴、豹、林麝3种;Ⅱ级保护动物黑熊、毛冠廘、大灵猫、豺、斑羚、苏门羚、小灵猫、猕猴、林麝、穿山甲、水獭等。鸟类中有15种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鸢、雀鹰、松雀鹰、普通鵟、秃鹫、白尾鹞、鹊鹞、红脚隼、红隼、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草鴞、鸳鸯、黄腿鱼鴞、领鸺鶹等。鱼类中胭脂鱼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两栖爬行类中大鲵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植物资源

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544171165种,蕨类4289217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银杏、硬叶兜兰、麻栗坡兜兰5种,Ⅱ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苏铁蕨、黄杉、穗花杉、香樟、伞花木、榉木、润楠、黄花白芨、虾脊兰、石斛、天麻、独蒜兰等共60余种。

3、民族文化资源

保护区沿河自治县涉及5个乡(镇)26个村,4985户,22874人;务川自治县涉及2个乡14个村,1753户,6928人,7个乡(镇)40个行政村,6738户,39802人。

保护区内以少数民族为主。其中:在沿河自治县以土家族为主,其次为仡佬族、汉族、苗族;在务川自治县全部为少数民族,以仡佬族为主,苗族次之。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全国四个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是贵州省唯一的土家族自治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在洪渡河畔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仡佬族文化。

(二)管理机构情况

贵州麻阳河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19948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计财科、林政科、科研科、社区发展科(防火安全办公室)、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凉桥管理站、龚溪口管理站、务川管理站、共9个科室,核定编制为33人,截止2021年底,在职在岗人员28人,其中管理人员17人(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7人,科员6人),专业技术人员9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3人),工勤人员2人。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管理局现有植物标本室、资料室和报告厅。并把实验区作为对外开放参观及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在其区内细分为野外黑叶猴观测点、视频监控中心、凉桥管理站的宣教中心、水文监测站、动物笼舍等。

麻阳河保护区现有各种野外观测设施和监测器材(如照像机、摄像机、无人机、野生动物实时监测系统、红外像机、气象水文土壤观测设备、野生动物救护设备等),科学实验设备齐全,可作参观及自然教育材料。保护区内保存有较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有大面积的河流湿地景观,更有野外观察黑叶猴的天然优势,被称为
“黑叶猴王国”,是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的理想地方。

 

工作概况: ( 2022 年开展的科普工作、科普活动及 2023 年工作计划,可另纸

说明。 )

1、邀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及文艺界进行拍摄和采风活动。

加强与主流媒体宣传合作,央视1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联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贵州大学专家在保护区拍摄《远方的家》2 集,每集 45 分钟,在央视播出;每月上传黑叶猴活动视频在央视频(动物云博馆)秘境之眼播放展示,黑叶猴视频 81 段,红外相机原始照片 381162 ;与贵州天眼新闻合作,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先锋网、贵州天眼等媒体发布黑叶猴新闻8;在保护区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发布黑叶。

2、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示范。养蜂培训和养殖。积极申报项目,投入100万元用于黄土镇、红丝乡蜜蜂养殖,提高了区内群众的收入。

3、开展各种主题宣传日活动。

组织开展“3·3动植物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18贵州生态日“10·4世界动植物日等宣传活动,组织野生动植物科普宣讲讲座1次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300余份,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有效提升了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和自觉性,倡导大家以实际行动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构建人人参与、人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良好社会风尚。

4、实施黑叶猴野外视频监控。

在大河坝黑叶猴野外观测点安装了黑叶猴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黑叶猴的野外活动情况。通过相关数据采集,观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对黑叶猴的威胁种类进行分析,探讨黑叶猴不同栖息地相邻的社区共管方案,提出保护对策及措施,为保护区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能作为黑叶猴宣传教育的窗口,让公众更好地了解黑叶猴这一珍稀物种,提高保护意识。

其他有关材料: (获奖情况、亮点工作等)

经过建设、探索及实践,麻阳河保护区科普教育在国内外和当地社会反映良好。其效果表现在以下方面:

1、被多家省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和各大院校学生列为科研基地及学生实习基地。

2、增强当地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正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地方生态建设快速发展。

3.提高了沿河、务川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4、公众保护生态意识普遍增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群众、学生和机关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有了明显提高。

5、有效保护了黑叶猴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为研究黑叶猴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科研教学实验和生态文明教育平台。